乡村振兴|西藏林芝:“桃花经济”里的富农花样
25 2025-04-05 19:21:59
由山西省焦炭集团益隆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5mm冶金焦炭,其灰分、机械强度均不符合标准要求。
涉及移交的辅业资产总额约84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约115亿元,涉及120多家辅业单位。若转让成功,则标志着国家电网主辅分离又进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国网能源开发公司成立於2008年4月,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发电、煤炭以及煤炭销售运输,旗下拥有多家从事火力发电业务的分子公司,以及新疆及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多个大型煤矿项目。另一位了解情况的消息人士指出,此次划转符合国家电网的厂网分离政策,并将发挥神华的煤电优势。神华集团新闻部门表示暂不知晓此事。据路透社4月25日报道,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将进一步剥离非核心资产而2010年煤炭消费量为33.58亿吨。
2012年煤炭消费量预计为5.9亿吨,同比增长5%左右。由此可见,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李俊松认为,由于中煤能源产能较高,孔庄透水事故对其业绩影响应较为微弱,而对上海能源的影响则该视煤矿停产整顿的时间长短而定。
上海能源同日收于20.48元/股,涨幅1.59%。该项目总投资为5.32亿元。上述股票都将于今日复牌现场包括新华社、路透社、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电力报、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北极星电力、慧聪电气等50余家大众媒体及行业媒体对本次大会也进行了特别报道,其中国电力新闻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程直播。
在为期2天的论坛上,行业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媒体等齐聚一堂,大会以引领世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促进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共同探讨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本次论坛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担任大会主席、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秘书长朱泓宇进行主持。
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理事长严陆光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参事、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教授、国网能源研究院胡兆光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肖立业所长、日本电力技术恳谈会横山隆一会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晓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业务-中国区解决方案与Marketing部部长胡忠华、爱立信通信中国及东北亚区客户咨询及行业解决方案部高级总监唐岱云、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建华、北京超图软件平台软件事业部技术总监陈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安全与稳定研究室主任孙华东博士、上海康阔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黄勇、北变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宏、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物联网总监陈娟女士、北京中大科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光卫博士、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王珣博士、长园集团智能电网首席专家张屹、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行业市场部总监何苗等专家和优秀企业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们围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前景展望、标准体系、经济社会效益、智能电网创新框架。电气工程新技术、超导电网、储能系统、电网安全柔性控制、智能输配电、智能社区、信息通信、物联网等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和交流。大会内容具体、风格新颖,对中国智能电网事业目前的现状、挑战及技术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诠释,为中国智能电网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能源网讯】由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北京电机工程学会联合主办,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于2012年3月2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由于未来会有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在不同时期进入网络环境,并且基于智能电网的环境会有各种应用需求产生,因此需要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是一个面向服务的、能够提供标准化接口的平台,兼容分散式和集中式的信息系统。信息化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些环节实现智能化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智能电网建设将加快企业信息一体化的进程。2、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将结合紧密在建设智能电网的环境下,调度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3、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信息化集成平台智能电网强调需要建立高速的信息通道,使数据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在电网设备运行、电网调度以及各业务系统间有序流动,包括电网实时运行数据、电网拓扑结构数据、计量数据、用户数据以及外部应用系统数据,从而实现信息集成,形成跨部门、跨系统、跨应用的业务协同环境。5、纵深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坚强是智能电网的基础,坚强不仅仅是要求骨干网架的安全稳定、抗攻击性强,对智能电网运行所依赖的整个信息环境的安全也同样有严格的要求,建立一套覆盖物理层到应用层的纵深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是对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
4、新一代电网的业务功能开发和应用创新智能电网业务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创新是智能电网价值的根本体现。在这样的体系结构下,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当前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正在从专业化应用向企业信息一体化应用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电网业务数字化的程度已经有大幅度的提高。信息化部门将需要提供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交互的平台,为更多实时数据的安全传输、科学管理和分析应用提供环境和工具。从而可以通过完善的智能电网监控和调度,实现尽早地发现故障,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快速隔离问题,避免代价高昂的断电现象,保障电网安全和用电可靠性,实现电网自愈功能。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最基本要求是,电网企业能够实时采集和跟踪客户端的用电信息,进行负荷的控制,分析并采取最经济、稳定的供电方案;同时终端设备能够将实时电价、电量等信息传导给用户。通过一个统一的、共同的平台对电网进行全面的协调、规划和运行,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建设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1000千伏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高速公路,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对配电网的潮流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电网将提供新的保护方案、电压控制技术和仪表来满足双向潮流的需要。
基于通讯网络设施,大量的数据在各设备、系统之间进行传输和计算,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计算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式计算技术和网格计算服务器的应用将应运而生。4、可通信的电力设备在目前的电网设备中,除了部分的二次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外,大部分的电力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基本上是单向方式,而未来智能电网将会形成一种新的通信和交互机制,实现电网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以此为依托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的智能性。
信息化部门也需要更加深入业务,紧跟智能电网建设带来的业务变革。同时,通过高级调度中心建设、大电网运行控制技术和灵活输电等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研发,来保障在长距离、大负荷输电的情况下电网的稳定性。
一、智能电网的构成目前,全球对智能电网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各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内容方面也各具特色。配网自动化通过与智能电网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协同运行,既可改善系统监视、无功与电压管理、降低线损,提高资产使用率,也可辅助优化人员调度和维修作业安排等。
4、技术引领与业务驱动并重,信息化与业务创新深度融合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会促使电网企业进行大量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智能电网的建设将覆盖从电源、输配电、售电和用电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化也将成为各业务环节实现智能化的手段,信息化部门需要为更多新的业务需求提供支撑和服务,如提供基于智能设备的应用功能、为设备安全交互提供可监测的数字宽带网络等。管理系统效率日趋复杂,这也需要集成分散的决策机制,即将智能集成入电网,从而实现电网管理的优化,大幅度减少断电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化将不仅仅扮演业务支撑的角色,而是需要完全参与到企业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挖掘智能电网的应用价值。
高级的配电自动化将包含系统的监视与控制、配电系统管理功能和与用户的交互,实现对负荷的管理以及电价实时定价。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宣布正式对外界公布了坚强智能电网计划。
智能电网下,无论是从电能流的方向还是从企业业务链递进方向,每个环节都伴随有大量数据生成、被采集、处理,供分析应用,并最终以不同的形态展示在用户面前。通过智能计量装置,供电企业能够实时采集客户信息,与智能计量装置集成的管理软件能够获取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掌握负荷信息,对配电做出调解;根据用电信息,供电企业可以计算实时电价、预测电价走势,并通过用户终端智能家电来调节电器用电方案。
5、实时的电网监测与控制完善的智能电网需要建立涵盖从发电、输电网到配网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实现实时地(秒到毫秒级延迟)全面查看电网状态,监控电网运行,通过建立电力传感器系统和更新电力体系的自动控制系统,电网性能信息能够通过被集成的SCADA系统,提供自动、接近实时的电网电力控制能力,解决预测、检测和修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问题。当然,要达到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还必须界定各个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明确它们相互之间的接口。
智能电网的业务功能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不断地丰富完善。当前电网信息化建设历程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必经之路,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成果给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大批的智能设备、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将被置入各级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届时将有大量的设备状态数据、生产实时数据、负荷数据在各类设备之间、系统之间传递,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赖这些数据来完成,管理决策信息也需要有效地反馈到电网运行中,并进行调节。信息化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其发展趋势、建设方向将成为电网企业以及IT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同时,为了不同系统和不同主体能够相互识别与交换信息、协调运行,接口协议和通用信息模型(CIM)等标准规范必不可少。目前,电网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建设与应用并行推进的阶段。
在人才培养方面,电网企业的调度中心、信息主管部门通过多年的调度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熟悉电力生产业务和IT技术的人才队伍。智能电网计划的启动将带动电网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客户服务以及社会能源利用模式的重大变革。
业务管理人员通过对设备状态数据的分析,能够对设备资产实施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对设备进行有效地评估和风险控制,最大化程度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生产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各专业应用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由信息网络、基础软硬件、应用系统、数据资源、集成平台、信息安全、IT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组成的信息化体系。